创新才能成为鞋材巨无霸
1987年,林荣东的塑料瓶盖生意已经走上了正轨,但他发现,仅依靠制造瓶盖并不能带来足够丰厚的利润。就在这时,遍布全国的皮鞋厂引起了他的注意。皮鞋的泡沫鞋垫无法由鞋厂生产,所以需要大量购入已经加工好的泡沫鞋垫。福建省内有很多制造泡沫鞋垫的工厂,林荣东就去收购这些泡沫鞋垫卖给皮鞋厂。这样尝试做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赚取鞋垫的收售差价比单纯出售瓶盖更能赚钱,也有了直接制做鞋垫的想法。至此,林荣东决定把工厂的生产重心转移到制作泡沫鞋材上来,不过原有的瓶盖制作也继续进行。1987年,林荣东把刚毕业不久的弟弟林荣滨也拉入到创业团队,在浙江温州建立了瑞安飞云发泡厂,专门制作泡沫塑材。
但是由于在温州人生地不熟,1990年前后,林荣东决定把浙江温州的飞云发泡厂迁回了福建泉州,并改名为泉州凤山发泡鞋料厂。1990年10月,得知可以去上海取机器的林荣东,自己一个人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机器有十几吨沉,回程的时候是大货车把机器运到泉州,林荣东就也一路坐着大货车回到了泉州。当时为了省钱,从上海回泉州租的是“回头车”,比起单独租车大概能省1000元左右。“我把每一分一毛都算得很清楚,包括坐火车,原则上都不坐卧铺。”林荣东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如是说。
1991年是三盛集团林荣东从商的第六年,这一年他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00万。而一百万到一千万的转变,只用了两年的时间。也是在此时,成立自己的企业和品牌的想法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了起来。
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他将公司命名为“三盛”,注册商标的图案也是他亲手绘制。商标的主体是三瓣叶子,一瓣代表了他的父亲,一瓣代表自己,一瓣代表他的弟弟。由于创业的时候弟弟还在上学,等弟弟毕业后急缺人手的林荣东就有意历练弟弟林荣滨,希望他能一起参与公司的管理。
发泡需要用到一些用量并不算大的化学颜料,比如用来增白的钛白 粉。商业嗅觉机敏的林荣东觉得,化工颜料是用做贸易的好产品。从国外购买颜料回来,一部分供给自己的发泡厂使用,另一部分就直接流入市场卖出,一举两得。后来只要是工厂能用得到的颜料,林荣东就要研究看看能不能做贸易,能不能赚钱。
三盛集团董事长林荣东参加国庆招待会
化学颜料贸易做的时间长了,三盛集团董事长林荣东就考虑到一味地从别国进口并不是稳妥之策,尤其是从封锁关键技术的国家购买原材料,更要面对成倍累加的风险,德国公司赫斯特就曾控制全球的耐高温增白剂市场整整30年。“耐高温增白剂是德国人发明的,当时的中国没有人会做这个。我买了德国的增白剂回来以后,找研究所研究,结果真的就研究出来了,这是中国的骄傲。”林荣东在谈起这段打破国外垄断技术壁垒的经历时,语气和神情都充满着自豪。
把鞋材上下游产业链打通之后,三盛的鞋材成了几大运动鞋品牌首选,三盛也坐上了橡塑鞋材企业的交椅。
2005年三盛集团董事长林荣东当选为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会长
发展创新,转战地产
工厂越建越多,资金实力逐渐庞大的三盛集团林荣东、林荣滨兄弟开始考虑如何实现更大能量的利益收获。正值20世纪末,房地产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神州大地,思想前卫的三盛集团林荣东、林荣滨兄弟立即决定:转投房地产。纵向来看从制造业到进出口贸易再到房地产,每一次转变背后其实都是林荣东卓越的商业思维导向的结果。
从1999年开始,三盛集团林荣东、林荣滨兄弟带领团队先后在福建投资建设了四块楼盘,分别是泉州汇金广场、福州果岭、福州巴厘岛、中央公园,无一不盆满钵满。打响第一炮的是泉州汇金广场的楼盘,面积不算很大,占地约5万平方米。和现在动不动竞标出现的“地王”不同,当时能得到汇金广场这块地,三盛集团林荣东似乎并没有花费多大功夫。福建东百集团是福建早期几个上市公司之一,因为有着“国营”的名号,便在泉州圈走了几块地。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没过多长时间,东百集团的资金就出了问题,为了解决资 金 链问题,包括汇金广场在内的两块地就被打包卖给了三盛集团林荣东。
免责声明:科技狗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yzl_3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