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隆发出的律师声明中,其明确表示了自己拖欠珠海思齐货款的原因,却对其他厂商一笔带过,仅表示“其余供应商提供的产品无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缺失问题的,银隆公司均依法履行合约,按照账期支付贷款。”看起来不免有点“欲盖弥彰”之意。
总体来看,“对方提供的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以及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的情况或许真实存在,不过,银隆还有更多的事情没有进行正面回应。而从其700亿项目投资,以及非主流的电池技术来看,扩张过快、技术尚需完善或许就是造成银隆当前“窘境”的原因。
由点及面,银隆或许就是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缩影”
说到新能源汽车,我们脑中首先浮现的或许是前不久刚发布量产车型的蔚来汽车,又或是通用等传统汽车制造商的量产车。
与蔚来汽车等公司相比,银隆的本质区别在于自身拥有造车能力,而与通用等传统汽车制造商相比,银隆的不同处在于其只专注于新能源汽车,且更为偏向于电池储能设备。不过,作为大方向上志同道合的伙伴,银隆的此次危机也给我们反映了当下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乱象,尤其是国内市场。
投资过热,传统汽车制造商、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11月,国内有70余个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得到投资,总金额为4500亿元,规划产能达到了1100余万辆。
自2016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相继出现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以及奇点汽车等互联网造车企业。
与此同时,除了研发技术、造车之外,因为新能源汽车的突然崛起,更多的商业模式也被带起,比如用新能源汽车替代汽油汽车的分时租赁等等。
而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并购也不再是一件新鲜事。据相关数据统计,仅2017上半年度,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发生了31起规模较大的并购案,其中就包括珠海银隆收购兰州宇通80%股权,而收购方大致可以分为资本、传统汽车制造商等多个类别。
如同每一个新兴行业一般,在发展初期,新能源汽车行业内的企业也是“一团乱象”。
扩张之外,别忘了打磨技术
在经历过“PPT造车”之后,在去年,互联网造车企业的成品纷纷亮相,并宣布量产计划。在已有传统汽车制造商已经着手布局的前提下,互联网造车企业的量产计划意味着市场容量将再次扩张。
依照当前的进展来看,不管是整车制造,还是技术的打磨上,新能源汽车厂商们的速度有些过快了,比如银隆的700亿项目。如若为了抢占市场而扩张过快,难免忽略技术、资金分配等基础和细节。
对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现状,某接近银隆的业内人士称,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后补贴时代,跟各地项目纷纷上马、投资火热的局面对比明显的是相关企业经营环境竞争的加剧以及合理配置资金和使用问题。
相比于传统汽车制造商,互联网汽车制造商在资金分配和使用的问题上犹需关注,如何在产能和技术研发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这个决策在严重时能关乎自己的生死存亡。
最后
针对拖欠供应商的事情,银隆方面已经勉勉强的给出了一个正面的回应。不过,就在今天下午,银隆高层管理团队被曝出自去年7月以来发生重大调动,包括创始人魏银仓辞任董事长,核心业务分管副总裁也被多位原格力背景员工接手。
一时之间,银隆从某种层面来看似乎已经“名存实亡”,转而变为“格力系”。值得注意的是,当初董明珠是以个人名义来投资的。
从格力电器拒绝收购方案,到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投资入股,再到此次格力系的实权掌控,这之间不为人知的波折就着实令人回味。
免责声明:科技狗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yzl_3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