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产业界的共识。
2017年12月1日,哪怕是在全球范围内也算得上是庞然大物的三家国有大型汽车央企一汽、东风和长安同时对外宣布,将结成战略联盟,在前瞻技术研发、生产制造采购、海外市场和创新商业模式四大领域深度合作,共同出资、共享成果。这是典型的抱团取暖,以应对百年产业变革。
2017年11月28日,全球最大的车企丰田汽车为了推进变革,再度对其高管团队和组织架构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组。该公司CEO丰田章男声称,汽车工业正进入一个深度重构的纪元,这样的变革几乎是百年一遇。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在下一个百年,汽车制造商会继续在人类出行行业中扮演领导角色。
丰田章男大声疾呼:“一场致命的战争已经打响,不是关于胜利或失败,而是一场生存或死亡的战争。”
2017年5月21日,在福特服役了接近30年的CEO马克•菲尔兹被董事会炒了鱿鱼,因为决策层不相信这位帅哥能够带领福特迎接汽车产业最严峻的挑战。来自硅谷的“外来者”吉姆•哈基特火线接过接力棒,紧急对这家世界上最伟大的汽车公司展开“休克疗法”。
2016年11月,德国汽车三大巨头:大众、戴姆勒-奔驰、宝马的CEO们,更是非常罕见地同框,向产业界发出警告,车企必须要转变思想,勇于变革,否则将沦为硅谷的供应商。他们表示:“我们不希望降级为IT世界的富士康。”
中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上汽集团,位居“财富世界500强”的41名,正在经历痛苦的人士动荡,在过去不到一年时间里,这家企业已经流失了将近4名“权势滔天”的副总裁,他们全部投奔了新兴的汽车初创公司。
为了迎接无人驾驶技术,以及产业的变革。车企开始向硅谷进军,丰田、通用、福特、大众、宝马、奔驰,这些在全球范围内赫赫有名的名字,无一不在硅谷设立了自己的办公室。招募数以千计的软件工程师,进行痛苦的自我颠覆。
无人驾驶给出行行业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甚至要大于汽车产业。
因为Uber已经把自己颠覆掉了。
2015年,Uber的创始人时任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说,Uber一定要做无人驾驶,这将直接决定Uber未来的生死。
随后,Uber在匹兹堡投资10亿美金建立无人驾驶研发中心,从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研究中心疯狂挖走50多人,甚至于包括厨师。
2016年初,花费6.8亿美金收购了OTTo,并最终因此陷入了与谷歌的知识产权诉讼大战,成为压垮Uber管理层大清洗的重磅炸药包。
2016年8月,Uber与沃尔沃达成协议,计划从后者采购2.4万辆汽车,用于打造世界上最庞大的无人驾驶车队,采购金额接近12亿美金。
Uber在美国的竞争对手Lyft同样处于焦虑之中,这家公司至少已与包括通用、Waymo、Drive.ai、nuTonomy、捷豹路虎及福特 Argo等6家公司达成自动驾驶合作,联合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在与这么多的自动驾驶研发企业保持“暧昧”关系之后,Lyft在2017年7月宣布,成立自己的自动驾驶研发部门,11月份,获得加州DMV颁布的自动驾驶测试牌照
中国的共享出行巨头滴滴,正在享受少有的美好时光。这家神奇的公司,仅仅用了5年时间,就成为一家估值达600亿美金的巨型“独角兽”,正看着科技巨头谷歌、汽车巨头大众以及大量的初创公司,跨越原有界限,进入自己的市场。
滴滴出行两位年轻的掌舵者程维和柳青,此刻面临的挑战,远远大于此前。在此之前,他们击败了国内的竞争对手快的和跨国巨头Uber。接下来,他们的对手将强大10倍,其实力足以与其背后的金主阿里、腾讯正面对抗。
接下来的竞争不仅仅是拼钱和拼运营,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如果谷歌率先于2018年在亚利桑那将无人驾驶汽车投入共享出行运营,对滴滴和Uber而言,这毫无疑问将是一种降维攻击。
对程维和柳青,庞大的汽车产业,无人驾驶,芯片,新能源,都是陌生而又新兴的名词。如果难以准确地把握住这些名词背后意味着什么,又如何能够面向未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战略呢?
对于所有的企业家而言,此时此刻,最大的风险,莫过于战略风险,莫过于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在浪头打过来的时候,你被错过了。这也是为什么新任首富许家印花1500万延请任泽平负责战略研究。
免责声明:科技狗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yzl_3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