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挡
无人驾驶技术鉴于对产业、社会及个人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科技及汽车巨头对无人驾驶押下重注,投入不设上限,并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尽管在量产的道路上还有一些门槛,但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人类离无人驾驶的商业化已近在咫尺。
无人驾驶汽车量产在技术上,还有三个门槛:
1、激光雷达的成本快速下降。
2、车载终端芯片算力的快速提升。
3、具有冗余的执行机构如制动、转向得以大规模量产。
对大多数公司而言,这三个门槛看起来很难跨越,但对于一些特定的企业而言,上述所说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比如谷歌、特斯拉等企业。
Lidar不行吗?自己生产。芯片算力不够,难以达到嵌入式的要求,对不起我来定制。带有冗余的执行机构没有,太naïve了,哥们自己来整一个。
任何一个伟大产品或伟大发明,在初期总是没有现成的供应链的,如果寄希望于供应商全部都ready才能大规模量产,黄花菜都凉了。大概率的情况是制造商在初期实现一定程度的纵向一体化,或者发展一些有潜力的供应商。
反而是跟不上节奏的供应商,因不能抓住产业变革的机会而陷入被动。比如PC时代的芯片霸主英特尔,以及曾经全球锂电池巨头比亚迪,也曾因错过苹果的供应机会,而失去了全球老大的位置。
政策不支持吗?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哪一个政府不支持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还有哪一个政府对创新技术的发展持冷漠态度?
相反,各国政府为鼓励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正展开政策法规迭代的竞赛,竭尽所能,为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也许在国家层面上,难以在短期内推出一个完备的法案,因为法规很难领先于产业出台,但这并不影响在特定区域的商业化落地。
每一个地方政府都试图在争夺无人驾驶产业,毫无疑问,美国的亚利桑那走到了前面,因为Waymo将会在这里率先进行无人驾驶汽车的共享出行运营。
无人驾驶技术,在经过多年的大力发展,产业领袖对未来发展的路径规划已日趋清晰,在商业模式上的思考已愈发深入。
强大的需求,日益成熟的技术,加上越发清晰的商业模式,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免责声明:科技狗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yzl_3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