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指出的是:Aadhaar不仅是全球唯一一来自美国以外的用户规模达到10亿的技术系统,还是唯一一个由公共部门开发的同类系统。部分因为它独一无二的公共部门血统,它还是最快达到10亿用户规模的技术系统;通过India Stack定义的互用性,基于Aadhaar打造的各项服务反过来也创造了自己的规模记录。
印度于2009年推出Aadhaar,抱着一个当时看来不大可能实现的目标:以生物特征识别的12位数字的形式给每一个印度人带来单一的数字身份。该全国唯一数字身份系统结合使用了最好的开放技术,来打造一个基于申请者的生物特征识别信息(他们提交的虹膜扫描和指纹)生成独特数字的系统。在Aadhaar系统首次登记的五年内,超过6亿人口主动注册Aadhaar,获得UID身份号码。然而,在推出初期,寻找“杀手级应用”来证明Aadhaar的价值并不容易。虽然身份验证如今可以通过数字形式完成,但银行账户和支付系统仍然基于纸质文件来运转——要求完成各种分开的繁琐“了解客户”验证程序,导致印度仍然有大多数的人口还没能享受到银行服务的好处。
印度总理莫迪2014年掌权的时候,他将数字化转型放在他的发展计划的中心位置。令一些人感到意外的是,他还不仅仅支持旧政府开发的系统,还大幅上提它的预算,扩大它的规模,最重要的是,放大了它的影响。
利用技术从身份认证迈向普惠金融
莫迪政府最先采取的行动是,在2014年8月28日推出Jan Dhan(另称为PMJDY)普惠金融项目。在Jan Dhan实施的第一天,政府创造了1000万个用已有的Aadhaar ID无纸化注册的银行账户,而且银行获取用户成本较以往大幅减少。自那以后,政府又创造了3亿个新的基本银行账户。除了带来免费的零余额账户以外,Jan Dhan还提供10万卢比(约合1500美元)的意外保险,以及为账户持有人提供5000卢比(约合80美元)的透支额度——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刺激人们参与正式的银行系统。
有了基于生物特征验证的身份号码和银行账户,让给服务堆栈再增加一层成为可能:移动支付。有了身份证创建银行账户和收款的银行账户以后,印度数亿有资格获得政府服务的人口突然之间能够以数字方式使用那些服务。在印度,这种数字基础设施被称作“JAM”三位一体,它包括:Jan Dhan的创新性互连(低成本的银行账户),Aadhaar(身份证),以及手机号码。India Stack现在能够有四层:身份层,文件层,支付层,交易层。
要理解这些变化给印度人带来的影响,看看一位有资格获得政府补贴来送两个女儿上学的农村妇女的困境就知道。直到不到两年前,要获得那些补贴,她需要填写一份核对其两个女儿入学资格的表格;让表格通过学校的审核;将表格交到政府办公室。假设表格的处理过程没有出现障碍——一个很大的假设——那之后她得等待表格传送到系统,直到补贴支票发放给她。要领取支票,她需要跑到政府办公室去。如果该办公室存在腐败问题,那她在最终领到支票以前得交出支票金额的15%至20%。当然,之后她还得跑到银行去兑现支票。她本有资格获得2000卢比的补贴,但最后她可能只能拿到1400卢比左右(理想情况下),因为其余的600卢比要么花在交通费上,要么被贪污掉。
而对于同样的情况,使用India Stack的话,那位母亲则能够到女儿的学校的办公室,使用平板电脑或者智能手机通过她的Aadhaar号码验证她的身份。她获得补贴的资格已经记录在系统当中,她的Aadhaar号码现在与Jan Dhan普惠金融项目为她创建的零余额银行账户关联。系统工作流程通过批处理批准她的请求。在24到48个小时内,她的手机就会收到2000卢比已经全额转到她的银行账户的提醒短信。
India Stack通过大量其它的项目给政府服务的提供带来了类似的改变,尤其是养老金、煤气提供等等,在明显提高公民体验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政府的运转效率。2500万多户家庭如今直接通过他们的银行账户获得煤气补贴,这是政府服务与其Aadhaar号码关联起来的结果。跟学费补贴一样,该补贴也直接转给意向中的受益人,而不是转到中间机构。
去货币化的“休克疗法”
截至写稿时,已经有11.8亿用户注册了Aadhaar系统。(要说明的是,这些注册是自愿的。)不过,银行账户、SIM连接、所得税申报等其它的服务都需要与Aadhaar ID关联起来,因此Aadhaar ID号码在现在的印度社会必不可少。不过,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印度政府都没有将部署India Stack纯粹看作只是为了促进政府服务运转的技术性项目。相反,India Stack被设想为一个新的社会基础设施,有能力提高印度社会进行变革的弹性,以及帮助推动印度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数字经济。India Stack的部署是莫迪政府实施的数项体制改革的一大前提条件。由此我们要再说回去货币化和税制改革的实施。
免责声明:科技狗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yzl_3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