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C-V2X诞生之前,V2X领域已经有了一个先驱——DSRC,专用短途通信。这套技术的原理与C-V2X略有不同,而是与WiFi类似,已有十余年发展历史。由于发展时间长,加之美国政府的力推,DSRC现在芯片方案已经成熟,并且也有了应用实例。在2017款凯迪拉克CTS上,就搭载了DSRC通信模块,能够向同样搭载此通信模块的车辆发出提示、预警、求救等信息。
但DSRC要组建起来,需要重新建网;而C-V2X在立项之时,直接就建立在现今发达的LTE网络(就是4G网)基础之上,基站建设成本大大降低。
看到这种方向过后,华为与本是竞争对手的高通一道,在大力推进C-V2X的标准落地与测试工作。2016年9月,5G汽车联盟成立,奥迪宝马戴姆勒皆在其中,而华为、高通也成为发起方,意在推广C-V2X。同月,C-V2X中的V2V标准也先行冻结。而在2017年3月,华为与高通一起,宣布将在香港利用C-V2X系统打造智能移动系统(ITS),帮助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相对于纯粹使用传感器捕捉环境信息再做自动驾驶决策的方案而言,C-V2X一旦完成组网并投入使用,将使得采取了这一技术的无人车可以获得数百米之外的局部信息,即时传递交通参与者的意图变化——也就是说,用上了C-V2X后,无人车可以看得更远、反应更快,自然自动驾驶的能力和安全性就更高。
不过,现有的4G网络在带宽和延迟上仍无法满足高速度的自动驾驶的需求。因此,华为在此基础上也直接瞄向了5G。5G的理论下行带宽超过10Gb/s,延时仅为几毫秒。100公里时速下,若云端下发刹车指令,因为延时所造成的延迟距离仅为1.35米。而在4G网下,这一延迟距离则会超过10米。
2017年2月,华为在其一向很活跃的德国开展5G自动驾驶测试。其中一项,便是车辆紧急协同制动——前方车辆刹车时立刻将信息在数毫秒内传递至后方车辆,后方车辆即刻刹停。而人类司机处理这样情况的反映时间,快到极限可以达数十毫秒,慢的就要1秒往上了。在高速场景下,超过1秒的反应延迟就意味着多开出了数十米,这往往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日本也在研发测试密集编队无人驾驶车队
也是依靠这种能力,华为还测试了高速无人运输车队的超近距离编队行驶。在技术成熟之后,它很可能将支持无人车在高速上以不足5米的间距密集排布,以利用前车的气流减少风阻、节省能源。
2)另一个维度的无人驾驶:远程遥控驾驶
除了无人驾驶的密集车队,华为还有一套另一个层面的“无人驾驶”。
今年6月,上海的世界移动大会上,华为与上汽、移动合作,演示了一辆无人驾驶车。准确地说,是远程驾驶。
▲上汽iGS智能车
现场演示中,驾驶员面对着三块屏幕,如同在电玩城开赛车一样,操纵着远在30公里外嘉定园区中的上汽iGS智能车启动、加速、减速、刹车。并且,这辆”无人车“可以支持的安全行驶速度达到50公里/小时。背后起作用的是依然是5G。通过华为设计的5G通信模块,上汽的这辆iGS在毫秒级的延时下与30公里外的驾驶控制中心收发着信号。
▲驾驶员在操纵30公里外的无人车
在有些人看来,在自动驾驶吼着要解放人类的时候,还让驾驶员坐在方向盘后远程操控汽车简直是多此一举。但远程驾驶自有其用武之地。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当未来的车辆,尤其是商用车进入真正无人驾驶的阶段时,由于车上再无驾驶员,它们将需要一种人工远程介入的方法,以应对自动驾驶系统失效的情况。
即使是在当下,我们也可以找到需要这一技术的案例。比如危险程度高的特种施工区域,可以使用这套技术远程控制汽车驾驶,保证人类安全。
免责声明:科技狗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yzl_30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