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凯也认为,几大巨头的快动作释放出来的是个“利好消息”。“说明这个领域的进程会提前,市场愿意把更多的钱投入到这个领域,对初创公司来说,这意味着后续的融资会更容易。在中国市场,地平线是这个领域的核心玩家之一,会成为受益者。”
独立汽车咨询顾问张翔博士的看法跟佟显侨和余凯如出一辙:“这对初创企业的影响,利大于弊。因为,几大巨头把无人驾驶上市的进度提前,走到了传统车企前面,这就给行业提供了很多案例,也会提高市场对无人驾驶初创公司的认可度。离商业化越近,资本就越乐观,以后,市场在往这个领域投钱的时候就会更加积极。“
张翔还谈到了另一种可能性:“虽然百度开放了Apollo计划,但很多车企不愿意把数据及软件的控制权交出去,对要不要完全使用Apollo提供的无人驾驶技术,他们还是很谨慎的,他们即便是已经加入Apollo计划,也希望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无人驾驶技术。从通用福特宝马都收购无人驾驶初创公司来组建自己的无人驾驶部门来看,无人驾驶初创公司被巨头或车企收购,是一种趋势,而且,被车企收购的可能性更大。商业化加快,会使这些初创公司的估值被抬高,从而,在被车企收购的时候,能卖个好价钱。“
老大老二一骑绝尘,结果,后面的追兵都跟着沾光了。莫非,在这里也存在一个“大盘拉动效应”?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乐观。
长期从事无人驾驶研究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邓志东认为,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大多是算法公司,更多专注于低速车,相对于巨头企业,其技术优势并不明显,下一步,这些初创公司的融资会相对困难。邓志东说,目前,创业公司的应对策略是“加速低速车的商业模式创新,快速进行社会公测、量产和变现,力争在产业大潮到来之前,迅速站稳脚跟。”
赛航基金创始合伙人杨效农也认为,初创公司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此后,投资人再投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时,会更关注技术产品化的能力。此前,杨效农投资的智行者、博创联动、中创博远,无论技术的应用场景是低速无人物流车、农用车、工程车辆,其共同特点都是“容易落地”。
四.初创公司如何应对巨头收购
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有近300家无人驾驶初创公司,竞争十分激烈。创业从来都是一将成名万古朽,最终能成长为新的巨头的,只会是极个别,它们中的大部分,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在Cruise、Argo和Nutonomy被巨头纳入麾下,未来还会不会有更多的初创公司被巨头收购,是一个很容易引发猜想的问题。
佟显乔说,Roadstar团队不会考虑被收购,哪怕是溢价收购,他们也不感兴趣,他们还是更希望利用自己的方案打造一个一流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只有在做不下去的时候才会考虑被收购,但不会为了卖钱而这么做。”
地平线之前曾跟英特尔有过技术合作,今年1月份的CES展上,地平线展示了一个基于英特尔的FPGA搭建的ADAS原型,英特尔的全球副总裁Dan McNamara看过原型之后主动跟余凯提议“可以看看投资一下你们”。然后,在10月,英特尔领投了地平线近1亿美元的A+轮融资,并且,英特尔FPGA 事业部负责人丹尼尔·麦克纳马拉还加入了地平线的董事会。业界普遍猜测,地平线未来极有可能被英特尔收购。
对于是否接受收购,余凯说,地平线的态度其实是很开放的。“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我们希望2030年每一辆车上都用的是地平线的处理器,但我们也愿意跟巨头高度绑定,成为一个很强的生态中的一员。”
“我们不会说一定要被收购或不能被收购,还是得看到时发展的状况、行业趋势,以及潜在收购方对这个事情的规划。这就像嫁人一样,得看遇到的人是谁,对吧?”这是张德兆对“被巨头收购的可能性”的回应,听上去有种“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的味道。
免责声明:科技狗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yzl_300@126.com